很久以来,“黄冈”这两个字在很多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鲜明的印记——教育强地、学霸摇篮、试卷如山。它是无数考生青春的一部分,也承载了某种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。
这一次,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埋首题海的学生,而是透过镜头被世界重新认识的黄冈。9月1日,B站推出的《国外黄冈纪录片》正式免费上线,这是一次罕见的开放与分享,也是一次文化走出去的生动示范——黄冈,第一次出现在了国外纪录片的主视角中,并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给全球观众。
这部纪录片并非简单的教育宣传片,它更像是一封来自黄冈的信,寄往世界的各个角落。创作团队跨越了数千公里的距离,深入到黄冈的街道、学校、码头、田野中,用长镜头捕捉日常,用慢节奏记录呼吸。他们想告诉国外观众:黄冈不仅仅是试卷的原产地,它还有山有水,有人情与烟火,甚至有那低调到只在菜市场里才会遇见的温柔。
纪录片导演是个法国人,他曾经是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志愿者,三年前在一次黄冈之行中,被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打动——一方面,黄冈似乎被紧凑而高压的学习节奏笼罩;另一方面,那片土地又盛产悠闲的长江渔民与爱泡茶的老街居民。这种反差,是很多国外观众没有体验过的中国质感。
于是,他决定用一年时间,拍摄这样一部外国视角的黄冈纪录片。
影片开篇的一个镜头,足以让人停下脚步——清晨五点,长江边的雾像一件缓缓铺开的丝绸,渔船的发动机裂开了宁静,镜头缓缓转向正在河边做晨练的老人,他们呼吸沉稳,仿佛在和江对话。接着画面切到黄冈中学的课堂,学生们紧盯黑板,笔尖飞快移动。短短五分钟,两种黄冈被并置在一起,既有水面的悠然,也有课桌前的紧绷。
很多在国外生活的华人看了预告片后,都说这一刻热泪盈眶。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,像是一种隔着海洋也能闻到的家乡空气。B站选择在9月1日免费开放这部纪录片,既是为了配合新学期的氛围,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理解黄冈的多面性——它的故事,不该被缩成厚重的试卷,它也有春日的暖风,晚秋的落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