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品牌营销圈里,有一个名字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——大榆树老干妈。它不只是你的餐桌上的辣味担当,还突然摇身一变,成为了音乐圈的“新人歌手”。没错,这一次,大榆树老干妈竟然推出了自己的专属MV,并且刚一放出风声,就让无数乐迷和吃货坐不住了。
事情的起因很简单,却又带着那么点出其不意。一直以来,老干妈都是一个符号:玻璃瓶、红色辣油、香到爆的豆豉,一开瓶,厨房就瞬间变成了热闹的市集。而“大榆树老干妈”这一次看似只是一次玩票式的跨界——用音乐讲辣的故事。可细想一下,这背后是一个极懂人心的品牌布局。
MV的主题很直接:辣,就是生活的旋律。故事从大榆树镇的街景开场,镜头扫过老米的面馆、李婶的小吃摊、还有巷口那棵枝叶繁茂的大榆树。一句开场白“辣,才有味”盖住了背景的鼓点,让人瞬间代入到那个既熟悉又带点土味的美好场景。不同于普通广告的硬推手法,这支MV更像一首生活小吟——你能听到锅里油的滋啦声,能看到豆豉在热油中翻滚,甚至能闻到那股带着辣椒焦香的浓烈气息。
更妙的是,MV里的主唱并不是专业歌手,而是几位看似普通的大榆树人:做麻辣面的面馆老板、赶早市的辣椒小贩、还有一个偶尔在镇上唱歌的小伙子。那种不修边幅的自然感,让这个MV立刻有了真实的“烟火气”。没有过度包装,没有虚假笑容——他们眼里的光,就是那种每天生活在辣味里的满足。
在社交平台上,这支MV还未正式发布就已经引起了大范围的热议。有人说这是一次“味觉营销”的创举,有人则预言这支MV能像《学猫叫》《海草舞》一样成为抖音爆款。看似一个卖辣酱的品牌,为什么能搞出一首让人期待的MV?答案很简单:它既懂吃货的心,也懂乐迷的心。
毕竟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,短视频和音乐的结合是最佳传播方式。老干妈选择用一支质朴又有感染力的MV,把品牌的温度、辣度和态度,全都编码进旋律和画面里。你在看的时候,胃开始动了,耳朵跟着节拍打拍子——这种双重刺激,谁扛得住?
于是,问题来了:大榆树老干妈MV究竟上线播放了吗?如果你已经按捺不住地想点开看一眼,那么接下来你要知道的,就是这支MV真正的故事——不仅仅是辣酱的广告,它其实是一种生活宣言。
如果说大榆树老干妈的MV只是一个广告,那就太小看它了。这背后,其实是一种让人想起家乡、想起食物、想起生活热度的文化表达。
MV的第二段情节很有意思:镜头不再只是拍食物和人,而是跟着辣味的轨迹,穿过不同地方的厨房。从大榆树镇的灶台,一路到北方冷风中的饺子铺,再到南方湿热的夜市,最后定格在一张热闹的圆桌上——所有人举起筷子,夹起那份淋满辣油的菜。音乐在这里变得欢快而浓烈,甚至有人直接在副歌中喊出了那句口号:“辣,才有味!”
这种场景,把老干妈的定位彻底升华了——它不再是单纯的调味品,而是某种生活的“共鸣器”。每个人在看到MV的时候,心里都会闪过一句:这不就是我吃火锅时的感觉吗?我深夜煮方便面时的那个灵魂伴侣吗?
更高明的是,这种生活感不是虚构。品牌方在MV的拍摄中,邀请了真实的大榆树镇居民参与,并且用他们的厨房、餐桌、甚至平时的菜刀和锅具来布景。这种本地化的真实性,让整个MV的质感极其克制,没有那种浮夸滤镜的距离感。你看着片子里的油烟,听着音乐里的鼓点,甚至能感到手心微微发热——那种感觉,就是家里做饭时的烟火气。
在传播层面,大榆树老干妈的MV是一次非常聪明的跨界营销。它借助音乐的情绪感染力,把“辣”的味觉体验转换成旋律和影像,从而进入了更广泛的受众圈。音乐跨越语言,而辣味跨越地域,这两者的结合,毫不意外地激发了讨论热度。甚至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:“我不吃辣,但这MV让我想试一口。
至于上线的时间,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悬念营销。品牌方故意在各个平台同时放出片段预告,却迟迟不放整片,这让网友的好奇心像锅中的辣油一样越烧越旺。到正式上线那一刻,几乎所有关注的人都第一时间点击播放——几分钟的MV,观看量在一天之内就冲到百万级别。
最终,这支MV不仅带动了品牌在网络上的话题度,也让销量在短期内迎来明显增长。更多的是,它在消费者心中埋下了一种印记:大榆树老干妈,不只是瓶辣酱,而是一种融入生活的“味觉情歌”。
所以,如果有人再问你“大榆树老干妈MV上线播放了吗”,你可以很笃定地说:上线了,而且不看,你会错过一次用音乐品味辣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