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北方乡村,“认老榆树当干妈”听上去像是个笑话,但其实背后是认真的民俗情感。老榆树大多扎根在村口或院前,年岁比村里任何一个人都长,见证了数代人的喜怒哀乐,也扛过风雪与旱年。老人们说,榆树皮厚、根深、有韧劲,抱住它拜一拜,孩子就能少病少灾,长得结实。
这种认干妈的仪式,一般是在孩子满百天或者三岁之前进行。选在一个长日天好的时候,孩子的父母会抱着他(她)来到老榆树前,在树下铺一块干净的红布,布上摆满礼物——糕点、红枣、糖果、米面,还有一瓶自家酿的白酒。
有人好奇:“为什么会送吃的?”其实道理很简单——认干妈,是要让干妈“养”孩子。榆树当然不能吃,但这些食物是象征,是给树灵、给风神的一份敬意。红枣寓意红红火火,糖果祝愿孩子甜甜蜜蜜,米面代表吃不愁。那瓶白酒,则是让干妈“高兴”,帮着孩子遮风挡雨。
更讲究的家庭,还会在榆树身上系一条手工缝制的红布带,或者一个小香囊,香囊里有艾草、丁香、茴香,用来驱疫避虫,算是给孩子挂上护身符。老人会在一旁念着简短但热心的“认干妈口词”,“干妈保佑,孩子长高,不发烧不咳嗽,过年领糖吃。”这种朴素的祝福,听着就暖。
在认老榆树干妈的过程中,村里人其实把它当成一次社交与分享的机会。帮忙铺布的邻居会顺便尝糕点,路过的小孩子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糖果,甚至有老人趁机讲起几十年前自己认干妈的故事——那时候条件艰苦,一颗榆树就像村里的庇护神,有喜事有难事都要去树下说一声。
你可能会觉得,这种民俗有些迷信,但它也是和土地、和生活的连接方式。当榆树干妈接受了你的心意,你就多了一个“长辈”在守护你。而守护的方式,更多是心理上的信念与温暖,让人觉得——孩子不仅有父母,还有树干妈和全村的人在照看。
那些礼物,不是随便准备的,都是经过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讲究,错了就是不尊重。比如,不能送梨(与“离”谐音),不送鞋(谐音“邪”),不送空碗(寓意空空如也)。每一份心意,都有寓意,这也是一种语言,一种情感密码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认老榆树干妈就不只是一个行为,而是一场缓慢的仪式,一种向时间低头的方式。榆树站在那里,不说话,但每一片叶子都在见证着村子的故事。
如果你要参加认老榆树当干妈的仪式,准备东西不只是随便买点吃的那么简单。这个“用什么”的问题,有它完整的民俗答案,而且还会因地区不同略有变化。
第一样,是红布。红布不只是铺在地上,还可以系在榆树上,表示结缘。红色在北方农村一直是喜庆色,既可以驱邪,又可以让仪式带有高兴的气氛。老榆树的枝干粗壮,把红布系在上面,就像是把喜事写在时间的年轮里。
第二样,是甜食。糖果、糕点是必不可少的,因为甜是日常生活里最直接的快乐象征。老人们甚至会要求用蜂蜜做的小糕,寓意“甜到骨子里”,孩子长大后嘴巴也会甜,对人客气。
第三样,是五谷杂粮。北方常送小米、玉米、白面或者糯米,盛在精致的小竹篮里,用红绸包好。这是民俗里最重的寓意——认干妈不是为了玩笑,是为了让孩子一生吃穿不愁,有底气在风雪里生活。
第四样,是长寿果。多是红枣、核桃、花生,有的地方甚至要特意去市集买上几颗大枣,挑最红最完整的那种。红枣象征好运,核桃象征聪明,花生象征生生不息。村里的老人会说,“这些果子干妈不吃,是给孩子的福气留着。”
第五样,是白酒或黄酒。这种酒大多是自己酿的,带着麦香或米香,象征人情淳厚。有老人坚持要用去年存下的老酒,说是越陈越有力量。倒一点在树根处,算是“敬干妈”。
除了这些“主礼”,有家庭会在树下烧一撮艾草或柏枝,让烟雾绕着树干升起,这在民俗里被看成是一种清净守护,能把不好的东西驱走。孩子的父母会用右手轻拍树干三次,表示请安,这个细节几乎所有地方都有。
近些年,这种仪式也在变化。有年轻父母加入了新的创意——比如送一条绣着孩子名字的手帕,挂在树枝上当纪念;或者在礼物里加上一袋牛奶、几只鸡蛋,把现代生活的温度融进老民俗里。有人笑说,这让干妈也“升级”了,懂得营养搭配。
这份“心意清单”,其实在乡村生活中是一种互相承认的契约。你送了心意,榆树干妈就“认了你”的孩子,村里人也就更关心和照看。孩子长大后,有事没事到树下坐坐,看看那条已经风化的红布,想起当年的礼物,就会把这种传统往下传。
所以,“认老榆树当干妈都用什么”这个问题,不只是答案在于糕点红枣白酒这么简单,它意味着你带去的是一份与土地的连接,一份对孩子未来的祝愿,也是一份在乡村里交织的情感。
你准备的不只是礼物,而是一个能存在多年、甚至几十年的回忆——当你再次站在树下,看到一代代人都在用不同的东西表达同一种心意,就会明白,这棵树不是随便的风景,它是乡村心口的一部分。